智能制造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电力系统工程与智能电网国际会议(PSESG 2025)
近日,第二届电力系统工程与智能电网国际会议(PSESG 2025)以线上形式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由绵阳师范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牵头主办,携手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福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共同协办,汇聚了国内外电力系统与智能电网领域的权威专家及学者。专家学者们通过主讲报告、口头汇报及海报展示等多元形式,深度分享了行业内最前沿的科技进展与创新成果。与会者围绕电力系统工程的技术革新、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新型能源并网技术等核心议题展开热烈探讨,不仅全面呈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突破,更立足行业未来发展,就如何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创新协同等方向进行了前瞻性交流。
会议期间,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国家级人才IEEE Senior Member张艺明教授进行了电动汽车有线充电系统与无线充电系统的集成技术的主讲报告。
报告中,张艺明教授聚焦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融合创新,系统阐述了有线充电高效稳定与无线充电便捷灵活的技术特性,深入剖析了两者在拓扑结构设计、能量管理策略及系统兼容性等方面的集成难点与突破路径。他结合前沿研究成果,展示了集成系统在提升充电效率、优化用户体验及推动智能电网互动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为构建多元化、智能化的电动汽车充电生态提供了创新性技术思路与解决方案,引发与会学者对充电技术革新与产业应用的深度思考。
郑州轻工业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申永鹏教授进行了光储系统高效高可靠性控制与管理的主讲报告。
申永鹏教授围绕光储系统在新能源并网中的关键应用,深入解析了光伏发电波动性与储能系统动态调节的协同机制,重点阐述了高效能量管理策略与高可靠性控制技术的创新融合。他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详细介绍了在拓扑结构优化、故障诊断算法及多目标协调控制等方面的突破性研究,展示了光储系统在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增强电网稳定性中的重要作用。报告为推动光储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价值的解决方案,引发与会专家对新能源高效利用与电网可靠性提升的热烈探讨。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系主任、智能配电网装备福建省高校工程中心副主任郑昕教授进行了交流微电网短路故障的早期检测与定位技术的主讲报告。
郑昕教授针对交流微电网运行中短路故障的快速处置需求,系统阐述了微电网多源并网特性下故障暂态特征的捕捉难点,重点介绍了基于暂态电气量分析、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智能算法的故障早期检测技术。他结合仿真实验与工程实践,详细剖析了故障定位算法在复杂拓扑结构中的优化路径,展示了所提技术在缩短故障识别时间、提升定位精度及增强系统鲁棒性等方面的显著成效。报告为保障交流微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推动智能配电网故障快速修复技术发展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引发与会学者对微电网可靠性提升与故障预警技术的深度研讨。
东北大学国家级人才IEEE Senior Member高伟男教授进行了Integrated Learning and Adaptive Optimal Control for 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s的主讲报告。
高伟男教授聚焦车路协同系统中自动驾驶车辆的智能控制前沿,系统阐述了集成学习算法在处理复杂交通场景感知数据中的优势,深入剖析了自适应最优控制策略与车辆动态特性的协同机制。他结合车路信息交互特征,展示了基于强化学习与模型预测控制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在提升车辆轨迹跟踪精度、增强复杂环境鲁棒性及优化能源消耗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报告为构建“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的智能驾驶系统提供了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工程实用性的技术路径,引发与会专家对车路协同系统智能化升级与自动驾驶控制技术革新的热烈探讨。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2023年、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张朝龙教授进行了人工智能驱动的锂离子储能系统数智化管控方法研究的主讲报告。
张朝龙教授立足锂离子储能系统在新能源存储与智能电网中的关键应用,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储能系统管控需求,系统阐述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电池状态估计、健康管理及能量优化策略。他结合储能系统运行中的非线性特性与多变量耦合难题,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模型在电池剩余容量预测、故障预警及寿命损耗分析中的创新应用,展示了数智化管控方法在提升储能系统效率、延长电池寿命及增强运行安全性等方面的显著成效。报告为推动锂离子储能系统在大规模储能场景中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价值的解决方案,引发与会学者对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能源存储领域的深度思考。
口头报告环节,由来自西安工业大学、广西大学等单位的学者进行了口头报告分享。
此次会议搭建了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电力系统工程与智能电网领域的技术进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注入了强劲动力。

与会各方以共享促发展,以创新谋未来,共同勾勒出电力能源领域的全新发展蓝图,为开创智能电网技术新时代凝聚了智慧与力量。
图/文:贾芳 审核:张良